|
如果你刷过医疗相关的帖子,可能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一方面,大众普遍觉得医生是“高收入、高地位”的职业;另一方面,却有不少医生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我拿到手的工资根本不高,还不如同龄的互联网人。”
那么,医生的收入到底算高还是算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认知差”?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
“医生=高薪”的刻板印象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医生几乎等于铁饭碗+高收入。
你想啊,医学院学那么多年,进了大医院穿上白大褂,每天都在救死扶伤,这听起来就是个“金光闪闪”的职业。
特别是在一些影视剧里,医生的形象往往和“体面”“稳定”“收入丰厚”绑定在一起,久而久之,大家就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医生一定很赚钱。
这种印象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比如一些顶级专家,尤其是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他们的年收入确实可能轻松过百万。
再加上部分热门科室,比如整形外科、口腔科,因为市场化程度高,确实有医生能通过合法的业务收入获得很高的报酬。
这些个案很容易被媒体放大,于是就让大众觉得“医生群体整体都很富”。
但问题是,这样的例子其实只是金字塔尖的那一小部分。
更多的普通医生,尤其是刚入行的年轻医生,收入水平和他们付出的时间、精力相比,真的算不上高。
医学界医米调研2024年度《中国医院人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医生工资为什么“不高”?
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先拆解一下医生的收入来源。
一般来说,公立医院的医生收入主要分三部分: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和科室分红。
基本工资部分通常和职称、工龄挂钩,但整体数额并不高;绩效奖金和医院效益、个人工作量有关,但也受到各种政策限制;科室分红则差异很大,有的科室收入高,有的则几乎没有。
这套体系的结果就是:大部分年轻医生的收入其实和普通白领差不多,甚至更低。
比如,一个刚规培完的主治医生,可能月薪在一万上下,而这背后是他至少十年的学习和培训、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夜班。
有人调侃:“医生的时薪可能比外卖小哥还低。”这听起来夸张,但仔细算算,真不是没有道理。
再加上,医生这个职业有很强的等级制度。不同职称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主任和住院医的待遇可以差出好几倍。
很多年轻医生在吐槽收入低的时候,说的正是这种“努力了很多年,回报却远不成正比”的落差感。
医学界医米调研2024年度《中国医院人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