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回复: 0

巨瓜!揭开医生薪资真相!文 | 院子

[复制链接]

0

好友

0

精华

77

积分

注册会员

UID
15
主题
7
回帖
0
医德
89 点
注册时间
2025-5-23
最后登录
2025-10-3
阅读权限
20

发表于 2025-9-7 02: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相对于所有有编制的工作,医生压力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医生的待遇是绕不开的话题。

公众的印象中,医生的收入应该很高,可社交平台上,吐槽医生待遇低的数不胜数,而患者间,都在谈论该给医生多少红包。

这里有个例子,一个医生,以全省高考100多名的成绩,考入某著名医学院熬过了七年本硕、二年规培,终于成为一家大医院的住院医师。

薪酬呢?
基础工资5000多元,绩效奖金按工作量计算,一个月到手是7000元到1万元。

不过如果能从住院医师升到主治医师,平均月薪就能接近2万元。

医生的基本工资是跟职称挂钩的。医生的职称由低到高,为住院医师、 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

年轻医生从住院医师开始做起,活多钱少,通常大手术做完经常已半夜了,年轻的住院医师还得留下来整理病历,有的年轻人等不到挣钱那天就转行了。

这些年轻的医生都是抱着救死扶伤的豪情选择这个职业,最后还是被现实打败。

同一家医院里,科室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很大的,不同科室利润不一样。

比如,B超室的利润比较高,200万元买了一台比较先进的,一个月纯收入就是30万元。

儿科利润就很小,儿科各类检查做得少,用药量也小。

在好的科室,一位工作10年的医生的收入可以赶上其他科室30年工龄的主任医师。

比如ICU(重症医学科),相对待遇较好,同样资历,ICU的医生会比而别的科室的人收入多50%。但ICU特别忙,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下去的。忙的时候,一天只谁两三个小时很正常。

在北上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一个医生就算熬到主任医师,想靠自己的阳光收入买房实在太难了,撑起一家老小在一线城市的小资生活都很勉强。

医生之间也是非常卷的,他们卷的不是在患者中的口碑,卷的是职称、科研成果等,因为这些东西与他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直接挂钩。

在医院的金字塔中,主任医师无疑是最顶端的,不过风险也不小,科室里出了什么事,都要他来扛。

特别是近年来的医疗腐败整治风暴中,他们就没那么淡定了。过去的一些因灰色收入,正让他们遭受道德和法规的双重煎熬。

原来他们还会有讲课费等收入,但现在也不好挣了。随着各地开始严查规范,太高的讲课费不能收了。

而且现在出去讲课的手续也更复杂了。按相关要求,他们参加一些学术活动,要提前向上报进行审批,报酬需通过正规财务渠道入账,不得现金取酬。

很多人会好奇医院院长是什么收入水平?

在一般的医院,平时没有财政补贴,院长的工资也是靠医院收入,奖金多少取决于全院的平均水平,大多数院长的收入通常比不上大科室主任们。

那么问题来了,传闻中的医生的超额利润在哪里?

想理解这一问题,不妨关注一下另一个问题:这些年,医疗腐败为什么会激起天怒人怨呢?

因为人们担心本该救死扶伤的医生沦为"商人",手术室变成"创收部门",小病大治、无病乱治会成为潜规则。

民众的担心并非无中生有,卫健委对黄石博仕肛肠医院抽查的125份医院病例中,曝出惊人数据:90%的病例存在过度医疗,整体手术率竟超90%,远超当地40%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患者踏入该院就难逃"被手术"命运,没病查成小病,小病升级大病。

有些不适合手术的患者,为了创费则强行进行手术,手术中还擅自更换高价耗材以谋取暴利。

然而,医疗腐败花样有多少,普通人根本想不到!

除了传统的“回扣”、红包等行贿手段,近年来医药腐败的方式可谓花样翻新。

比如说,在医疗体系里,医生的职称晋升就像打游戏升级:发论文是通关秘籍,科研项目就是经验包。医药公司便把回扣包装成"科研经费",给医生送现成的实验数据甚至代笔论文。

医生靠这些"速成成果"评上教授,转头就用学术权威为支持过自己的药企站台。就这样医生和医药公司形成了"你发论文我发财"的灰色同盟。

再比如说,医药公司组织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活动”,让医生帮其站台推广药品。再通过“讲课费”、“劳务费”、“差旅招待”、“海外学术活动邀请”等方式向医生输送利益。

这些看似合规的商业行为,本质上是变相的商业贿赂,不仅推高了药品价格,更扭曲了医疗行业的专业性。

如今医疗圈出现了一批特殊的"会议专家"——他们不是在诊室治病救人,而是辗转于各大医药公司赞助的学术会场。有人忙着赶场捞取每场几千元的"讲课费",把学术会议当提款机;更有"高明"者,把会议当作名利场,借机编织人脉网、搭建利益链。

在医疗圈,"人脉即资源"已成潜规则。某些专家忙着在学术圈"占山头"——通过人情往来把持课题评审、奖项评选,像分蛋糕一样分配学术资源。

毕竟有些时候学术资源和学术成果鉴定主要靠“排排坐分果果”,专家要为自己及徒子徒孙们获得长久的学术话语权“卡位”。

有了话语权,就有了一切。

如果说大型学术活动是“雅贿”重灾区,厂商对学术组织换届的影响堪比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选举"。

他们通过“投资”学术领袖竞选关键职位,在技术规范制定时塞入自家产品标准,产品攻城掠地自然就攻无不克了。

而这些并不是医疗腐败的全部。

首先,医疗系统过度检查已成为一种顽疾。

一个普通感冒患者走进诊室,走出来时往往带着成沓的化验单:血常规、CT、彩超,账单轻松破千。

这种"检查先行"的诊疗模式,背后是利益驱动下的医疗变异——医院靠设备创收,医生凭提成增收。

在这种诊疗模式下,不必要的X光辐射、造影剂毒素正在默默伤害患者健康。当医疗沦为"仪器流水线",当医生变成"开单机器",这种将治病救人异化为数据创收的行为,正在透支医患之间最后的信任。

有些大医院的“专家查房”或“教授查房”,正成为推销不必要天价药品和天价检查项目的一种手段。

那些天价药品检查项目,普通医生提出来,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常犹豫不决,一旦“权威”口中吐出这些名词,他们便如奉神谕,咬牙决意砸锅卖铁——专家光环放大了话语的魔力,也压垮了理性的天平。这分明就是披着专业外衣的精准收割。

原本只有能出门诊、制定住院病人治疗方案的高年资医生有资格接收“回扣”。后来,没有处方权但是有资格决定耗材使用的护士长,也能从耗材回扣中分润。

由于各个环节的商业贿赂带来了超额收益,一些高年资医务人员故意把持专业技术,在某医院、某科室当“药霸”、“刀霸”,阻挠低年资医务人员成长。

医疗圈之所以存在那么多灰色利益链,看完药品进医院的流程大家就清楚了。

假设现在医药公司生产了一款药品,主要通过三大渠道触达患者:1、药店零售;2、电商平台;3、医院渠道。

药品销售的三大渠道中,医院渠道无疑是"黄金赛道"。一旦药品进入医院并纳入医保,就等于获得了国家背书的稳定销路——全国14亿参保人群都成为潜在客户。只要进了医保,你的药品就成了自动印钞机。

所以很多药品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在为进医保做准备。新药上市时,企业往往故意定出天价,然后等着医保局来砍价。

医保谈判现场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价格厮杀战"。医保专家个个带着"屠龙刀"上阵,上来就砍出"骨折价"。比如,原价1万的药直接喊100块。

这可不是乱砍价,医保局手里攥着个神秘"信封价",这是他们咨询顶级专家后制定的心理价位。

药企就像参加"猜价格"游戏,报价要是连续两次超出信封价15%,立马淘汰出局。比如信封价是1000元,第一次报1200可以,第二次还敢报1160就收拾包袱走人。

如果报价太低,那肯定也会影响自己的利润,所以医药公司每次谈判都像在刀尖上跳舞。

几年前的一次医保谈判中,一个心脏支架从原价1.3万砍价到700元,医药公司还是同意。说明在他们的计算中,只要进医保,这个价位依然还能赚钱,这暴露了医疗行业惊人的利润空间。

药品进医保只是"拿到入场券",还要考虑药品进医院的问题。因为进医保只能代表国家会报销这个药品,但是医院会不会采购这个药,还要考虑药占比考核、医保总额限制、临床用药习惯等。

一个药物要进医院,临床主任看疗效、药剂科算成本、院长控预算、药事会投票表决,任何一关否决都可能前功尽弃。所以医院的这些领导岗位,全部都是医药公司的医药代表要搞定的人。

即便进了医院,也只是拿到"参赛资格"。你怎么能够保证医生一定会开这款药呢?同样是医保药,治疗同一个疾病可能有好几十种药品,临床医生凭什么就会开你的那款药?

开处方的医生也是医药代表需要搞定的人,过去医药代表直接塞现金给医生开药,如今在监管压力下,他们玩起了"合法围猎"。

比如以"学术会议"名义邀请医生做20分钟分享,支付5万"专家费";或赞助医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全程五星级接待。

更隐蔽的是盯上医生自媒体——在直播时狂刷数万元礼物,美其名曰"知识付费";或高价购买医生公众号的"广告位",实际根本不投放广告。

在这种精密设计的利益输送下,医生开处方时难免"手滑"。同疗效的降压药,100元的仿制药和1000元的进口药,后者往往成为"优先选择",因为这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

在相关部门曝光的案例中,云南某县城,在2023年2月份被纪委严打之后,院长几乎全军覆没,为了自保,医疗系统有多达403名医生主动退赃。由此可见,里面的水有多深。

正因为医院里面的水很深,所以医院的人际关系非常复杂。在医院里,你想出头,想要提拔,绝大部分是人脉运作的结果。

有一个高中同学,一个非常普通的二本医学院毕业,到了大湾区某人民医院当实习医生,想要转正,比登天还难。但过了两年,他真的转正了。再过几年,当上了这个二线城市人民医院的科室主任。

后来我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神秘地笑了笑,轻描淡写地说道:“对住院的每一位病人,我都细心观察探病的亲人,对于一些特殊的病人,我照顾得很到位。后来搭上了市里面的一位领导,再后来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他之所以能转正,是因为他摸到了医院里隐形的晋升阶梯。
对于他来说,查房不仅是看病例,更是看探病名单。所以在无数次深夜,他替领导家属调整镇痛泵剂量时,都在悄然积攒筹码。

他的故事没有热血逆袭的滤镜。在医疗体系的铜墙铁壁前,医术只是敲门砖,人脉才是升降机。而读懂规则的人,终将站在X光片照不透的暗影里苦笑。

不但是医院,其实很多单位的提拔,都是人脉运作的结果。

至于什么是人脉,这是一个大学问。

你同学是区局局长,你在工厂打工,这个不是人脉,你同学是局长,你是市局科长,这个才是人脉。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在一次初中同学的聚会上,在工厂打工的陈深(化名)得知老同学谢清已是大湾区某市的一位区局局长,陈深特意加了这位局长同学的微信,谢清局长也客气地通过微信。

聚会之后,陈深私下多次尝试微信联系谢清局长,再无下文。

每一次他望着手机里那个没有回应的名字,都感受有一堵无形的墙在隔开他们,冰冷而真实,这种沉默比拒绝更加锋利。

不回你信息不是因为他冷漠,而是你们之间缺乏真正的价值连接点。两个人能聊什么呢?聊生活怕踩雷,聊事业压根没交集。

所以,不是别人不讲情分,而是现实讲规则。你指望靠一层旧窗关系、几句泛黄回忆,就能换来机会?现实不答应。单向依附不是人脉,只是苍白的一厢情愿。

这也不是说局长同学冷漠不讲同学情分,是他的认知告诉他:贸然给你资源和机会,将你拉到不属于你的高度,最终会害了你。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阶层,是他人生操作系统运行的直接结果。但你试图强力改变这个现状,其实是与自然法则做对。

人生操作系统的版本,往往是难以突破的壁垒,是需要重写整个命运代码的浩大工程,这不是靠一次资源加持就可以改变的。

每一个阶层的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操作系统,他们是围绕着这个操作系统来运转的。你强行将一个人拉到不属于他的位置,他的思想和行为难以跟上这一高度。强行跨越的进程终会卡死在内存不足的报错界面。

生活的现状,是由无数个小决策叠加而成的。比如,陈深目前在超市谋生的困顿,是由他这么多年来所有小决策所形成的合力所牵引着走向目前的贫困。这些选择的背后,是操作系统主宰的。强行改变这一切,对陈深没有好处,对局长来说更没有价值。

生活中,我们有些人总以为认识某些人便拥有了人脉,其实这是一种幻梦。你同学是局长,你在超市打工,这层“认识”的关系,就像风中的蒲公英——看似相连,实则一吹就散,本质上就不是人脉。

它只是你通讯录里的一个名字,一个你单方面想“借光”的对象。很多人在自身价值感不足时,人总爱靠炫耀“认识谁”来获取虚假的安全感,仿佛沾了对方的光,自己也变得厉害。殊不知,你这边显示正在呼叫,对方手机早把你塞进了"理财销售"的分组里了。

很多人以为,混个脸熟,逢年过节送点礼,就算是把人脉搞牢了。真不是。

真到了需要实际帮助时,那些口中的“人脉”,多半不会给你搭把手。

当你满怀期待地向那个“重要联系人”发出求助信息,却石沉大海;
当你以为凭借昔日同窗情谊能换来一次提携,却被礼貌婉拒;
当你发现那些觥筹交错间称兄道弟的“朋友”,在你需要时集体失声...

人脉不是情感提款机,真正人脉,需要时间沉淀,信任积累,更重要的是需要价值互动。

人脉不是单方面依附,而是价值对等。试想一下,如果陈深是某市局的科长,情况将会是截然不同。

科长不仅意味着拥有职位,他跟局长同学两个人处于同一个逻辑体系里,彼此认可,彼此看得懂,也愿意为对方花时间和资源。

职位相近,业务互通,有共同话题,工作上互相支持、资源共享,这才是人脉该有的样子。

你是个技术大牛,某个领域的专家,即使你在小公司,大公司的老总遇到技术难题也会低头请教。这是人脉。

你是个靠谱的供应商,产品质量过硬,服务到位,成为了采购经理的业绩背书,他不但愿意跟你长期合作,甚至愿意帮你引荐其他客户。这是人脉。

看一段交情的“成色”,核心在于你与对方之间是否有坚实的“连接点”——这连接点就是你们彼此可交换的价值。

所有的深刻连接,都源于资源、能力、情感或视野上互补,是价值上的双向奔赴,而不是单向的索取。

即便是老同学、老战友、老交情,若价值不匹配,再深的情谊最终都会变成通讯录里一个沉默的名字。因为你的本金不够,连透支的资格都没有。

人脉的核心,从来不是“认识谁”,而是“你是谁”,以及你能为这段关系带来什么“价值”。

说到底,“你认识谁”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

要想拥有更多的人脉,不是去拼命混圈子,有人迷信“关系才是生产力”,一年到头混饭局,最后还是落了个“点赞之交”。

有人热衷奔赴各种场合,以为认识就是拥有,笑脸就是通行证。揣着一沓名片见人就递,跟个“小尾巴”似的追着大佬们问经验,交换名片,添加好友。

然而,结果呢?

散场后给那些大佬们发微信,除了俩自动回复,剩下的连个“已读”都没有。那时候你就明白,光靠巴结和讨好,根本攥不住所谓的“人脉”,就像追着彩虹跑的孩子,永远追不到那道虚幻的光。

真正对人脉认知深刻的人,不是靠嘴混圈子,而是让人一想到某个需求,就自然想到他。比如碰上法律纠纷马上想你的胜诉案例。

所以,积攒人脉首要是拼力提升自己的硬实力,脚踏实地积累筹码。

就像《天道》里的肖亚文,从格律诗的小职员到董事长,她靠的不是“认识谁”,全靠自己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在每一个细节中积攒筹码。

当乐圣打官司时,别人看到的是危机,她看到的却是合同里埋着的反杀条款。正因为她对细节的极致打造,丁元英欣赏她的专业,欧阳雪信任她的担当。因为她比对手更熟悉游戏规则,连乐圣的律师都夸她“是个懂规矩的对手”。

这一路走来,她把每件小事都做成信用背书,她每一步都在积攒自己的筹码。

现实也一样,当你抱怨自己“没人脉”的时候,就像赌徒抱怨手气差一样,真相是你连上牌桌的筹码都没攒够。你没筹码跟别人交换,人脉就是个笑话。

这个世界只认强者的筹码。人脉这事儿压根就不复杂,就是要让别人知道你能干什么。当你价值提升上去了,魔幻的事就会发生。这时你会发现,你就像一块磁铁,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资源,都会遵循社会生存法则向你靠拢。

如果你哪天成了某个细分领域的专家,律师、投资人、采购、媒体人都会主动来找你,甚至跨行业的人也会因为你是"最懂的人"而找到你。

你会遇到很多过去从未进入你视野的人,他们来自各种层面,带着资源、项目、问题甚至合作意愿找上门。你不用解释你是谁,你只要继续把事干好,很多人就会在背后为你精心安排与你“偶遇”。

靠费劲讨好“巴结”得来的关系,往往走得快。真正沉淀下来的人脉,是你在一个方向上长年累月沉淀出来的价值,让别人知道你有“利用价值”,让自己成为别人手机里那个"有事真能帮上忙"的置顶联系人。

任何一段关系的升华,都不可能依靠讨好与取悦。你要能真切地解决对方的实际需求与问题。要么能解惑,要么能解忧,要么满足经济价值,要么满足情绪价值。

你不能提供过人的价值和能力,再多的人脉都会失效。你提供不了,就相当于一个商家没有产品可提供,却妄想能要到客户的钱。没有人会跟你交换的,因为跟你联系,就是一场消耗。

真正的人脉是靠自己的价值搭建起来的,你想要吸引别人,就要有价值。你拥有的价值越不可替代,越能激活身边的资源,越多人脉会前来主动询价。

人与人之间永远是价值导向,别人对你的态度就是你价值的真实体现。不要用道德绑架别人,你不能为别人创造价值,一切都是白搭。

社会交往无非就是彼此之间社会资源互换,只有当你的技能、人脉、信息任一项成为别人的刚需,交换才真正发生。社交都是两个"有用之人"的相互认证,而非单方面的通讯录扩容。

当一个人真正悟透了“人脉”二字,便不再高估与任何人的关系----比如,把酒桌合影当背书。更不会想当然地认为,彼此熟悉就会得到别人的善待。

悟透了人脉这一套逻辑,时间便会为你沉淀出暴雨天肯为你送伞的人,风浪会为你考验出落魄时愿拉你一把的人,岁月会为你筛选出有结果的事、说话算数的人。

当你真正变强,千帆历尽,终会明白人脉只是实力的副产品。姚明、成龙、王健林、马云……这些人互不相干,但可以坐在一张饭桌上。

有资格坐在一张桌子上谈事,这才叫人脉!在各种人情消耗和利益互换中所建立起人际关系,才能叫做人脉。

手机版|小黑屋|医生网 ( 苏ICP备17042338号|苏公网安备32021302002628号 )

GMT+8, 2025-10-25 17:20 , Processed in 0.018512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客服:kf@yisheng.cn

Copyright © 2025 医生网. 已运行: 000 小时 00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为用户发表,不代表本站观点,相应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如有侵权,请权利人联系kf@yisheng.cn删除,谢谢。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