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我的故事:当医生成为患者 我是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医生,今年34岁。过去一年,我的身体频频发出警报:每月一次感冒、长期精神萎靡,甚至白天查房时也会感到疲惫。刚开始我以为自己得了导致免疫力下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一些传染疾病,为此完善了自身抗体谱、输血前检查、甲状腺功能等,但结果均无异常。去年年底的体检在胸部CT意外的发现右肺下叶外基底段一个7mm磨玻璃结节,周围有毛刺,界清。 作为医生,我深知肺结节的普遍性,且多数为良性,因此并未过度焦虑。而且当时我正值感冒初愈,炎性结节的可能性也大,故而并未在意。然而3个月后复查时,结节较前并未减小,且结节内实性部分似乎有所增加——这一恶性征象让我瞬间警惕。经深思熟虑,我接受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病理诊断为“微浸润性腺癌”。幸运的是,这类肺癌处于极早期,手术切除后无需放化疗,预后良好。但这段经历让我深刻反思:我没有癌症的家族史,平素每周都会运动2-3次,饮食也规律,不抽烟也不饮酒,工作中也不会接触粉尘等污染物。但我有晚睡的习惯,几乎要到晚上12点才会睡觉,而且一个月有5-6次值班,值班时间大于24小时,有时晚上几乎无法睡觉。我想正是因为熬夜及夜以继日的值班破坏了自身的免疫力,使我的免疫细胞没有发现或者无力清除癌变的基因,最终发生癌症。同时也体会到:癌症离我们并不遥远,而科学的认知与决策能改写生死结局。
02肺结节发病率为何逐年攀升?近年来,肺结节检出率显著升高,主要原因包括: 1.高分辨率CT普及:低剂量螺旋CT广泛用于体检,分辨率远超胸片,可发现毫米级结节。 2.环境因素:空气污染、吸烟(包括二手烟)增加肺部损伤风险。 3.慢性炎症:反复呼吸道感染、结核等可能遗留结节。 4.公众意识提升:更多人主动体检,早筛率提高。
03何判断肺结节的良恶性?肺结节≠肺癌!据统计,80%以上的肺结节为良性(如炎性假瘤、钙化灶等)。但以下特征需警惕恶性可能: 形态学特征(CT报告关键词): 毛刺征:结节边缘呈放射状突起,形似“太阳光芒”。 分叶征:结节表面凹凸不平,如“桑葚状”。 空泡征:结节内存在小气泡样结构。 胸膜牵拉:结节与胸膜间出现“细线状”连接。 动态变化: 结节持续增大(尤其是3个月后复查仍生长)。 实性成分增加(混合磨玻璃结节需特别关注)。 高危人群: 年龄≥40岁,长期吸烟史,肺癌家族史。 合并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曾患肺结核者、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04哪些肺结节需要手术?手术决策需综合影像特征、患者健康状况与个人意愿。根据《中国肺癌诊疗指南》,以下情况建议手术: 高度怀疑恶性:影像学符合上述恶性征象,且直径≥8mm。 随访中进展:结节增大、实性成分增多或出现新恶性特征。 病理确诊需求:无法通过穿刺明确性质,患者焦虑程度高。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良性结节(如结核球、错构瘤)若难以与肺癌鉴别,也可能需手术切除。
05肺结节诊疗的常见误区误区1:“结节小就不用管。” → 即使小结节(如4-6mm),若形态可疑,仍需定期随访。 误区2:“手术会加速癌症转移。” → 早期肺癌(如微浸润腺癌)通过胸腔镜微创手术即可根治,5年生存率超95%。 误区3:“PET-CT能100%确诊。” → PET-CT对纯磨玻璃结节敏感性低,仍需结合CT与病理。
06给公众的建议高危人群:每年一次低剂量CT筛查(优于胸片)。 随访:按医生建议的时间间隔复查,忌频繁检查或过度拖延。 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防雾霾、增强免疫力(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 作为医生和患者,我想说:肺结节是生命的“警示灯”,而非“死亡通知书”。科学的警觉与理性的应对,终将照亮健康之路。
文/图 一位重症医学科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