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回复: 0

为什么AI越精准,越需要医生?

[复制链接]

0

好友

0

精华

77

积分

注册会员

UID
16
主题
7
回帖
0
医德
85 点
注册时间
2025-5-24
最后登录
2025-8-15
阅读权限
20

发表于 2025-5-24 15: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总有医生朋友感慨:“现在AI诊断比人还准,我们是不是很快就要被取代了?”
这个问题也是当下医疗行业较为热点的困惑:当AI可以精准识别病灶、预测疾病、给出精准治疗方案的同时,医生的价值在哪里?

1
AI能治病,但谁来“治愈”人



先讲个故事。
1945年,当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沙漠引爆时,“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引用了《薄伽梵歌》中的一句话:“我现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这位物理学天才此刻思考的,不是技术原理,而是人文困境。
这个历史性时刻,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悖论:原子弹的制造是物理学的胜利,但它的使用却需要政治学、人类学、哲学的审视。
就像一辆车,工程师负责让它跑得更快,但方向盘仍要握在人类手中——技术决定上限,人文决定方向。
医学同样如此。
AI可以精准计算生存率、识别影像特征、推荐标准化方案,但医学人文有他的不可替代性:解释病情时的共情表达、面对终末期患者的生死对话、平衡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
这恰恰印证了特鲁多医生那句穿越百年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技术的尽头,是人文的开始。
就像我们心外科的许增开医生,坚持用客家话做科普,让老人家“听得懂、学得会”。因为他明白,医学不光是冰冷的治愈率,而是让每个患者“被看见、被理解、被关怀”。
在AI时代,真正的医生应该是左手握技术,右手持人文。

2
当技术狂奔时,人文是“刹车系统”

近日,湖南长沙一处隐蔽的自建房被曝为非法代孕窝点,其中不乏聋哑人等弱势群体,部分人获酬高达28万元,引发了社会对监管和伦理问题的广泛讨论。
这并非孤例。
回望医学发展史,每一次技术飞跃,都伴随着深刻的人文拷问:
我国出台《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工作规则》,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
上海姑娘沙白远赴瑞士寻求安乐死,引发了社会对生死自主权的讨论。
如今AI诊断的“幻觉率”问题,更让大众忧心忡忡——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AI查重率为62.88%,当经典文学作品被AI判定为“疑似生成”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技术狂奔时,谁来守住真实的边界?
这也揭示了医疗发展的规律:技术每突破一个维度,人文就必须跟进一个刻度。就像开车,油门踩得越猛,越需要灵敏的刹车系统。
在这个技术狂奔的年代,医学人文正是这套“刹车系统”。一名好的医生,一定是技术能力与人文深度的乘积
我们的产科,这些年也在实践着这个命题,用全周期的温情服务重新定义生育体验:
引入音乐疗法、手法按摩等非药物镇痛措施,让女性生育更有尊严;
建立24小时响应的孕产妇微信群,服务超万名孕产妇;
产后开展社区联动随访,减少产后抑郁发生率......
这也是产科郭婕主任希望实现的愿景:将医疗始终建立在“技术够硬、服务够暖”的黄金平衡点上。
不可知否,在不久的将来,AI一定是医疗的“超级工具”,但人类医生最珍贵的价值,恰恰是那些无法被算法量化的部分——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走心的安慰,以及那份对生命至深的敬畏......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为用户发表,不代表本站观点,相应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如有侵权,请权利人联系kf@yisheng.cn删除,谢谢。

手机版|小黑屋|医生网 ( 苏ICP备17042338号|苏公网安备32021302002628号 )

GMT+8, 2025-8-17 14:05 , Processed in 0.022212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客服:kf@yisheng.cn

Copyright © 2025 医生网. 已运行: 000 小时 0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