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医生朋友感慨:“现在AI诊断比人还准,我们是不是很快就要被取代了?” 这个问题也是当下医疗行业较为热点的困惑:当AI可以精准识别病灶、预测疾病、给出精准治疗方案的同时,医生的价值在哪里?
1 AI能治病,但谁来“治愈”人
先讲个故事。
1945年,当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沙漠引爆时,“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引用了《薄伽梵歌》中的一句话:“我现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这位物理学天才此刻思考的,不是技术原理,而是人文困境。 这个历史性时刻,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悖论:原子弹的制造是物理学的胜利,但它的使用却需要政治学、人类学、哲学的审视。 就像一辆车,工程师负责让它跑得更快,但方向盘仍要握在人类手中——技术决定上限,人文决定方向。 医学同样如此。 AI可以精准计算生存率、识别影像特征、推荐标准化方案,但医学人文有他的不可替代性:解释病情时的共情表达、面对终末期患者的生死对话、平衡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 这恰恰印证了特鲁多医生那句穿越百年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技术的尽头,是人文的开始。 就像我们心外科的许增开医生,坚持用客家话做科普,让老人家“听得懂、学得会”。因为他明白,医学不光是冰冷的治愈率,而是让每个患者“被看见、被理解、被关怀”。 在AI时代,真正的医生应该是左手握技术,右手持人文。
2 当技术狂奔时,人文是“刹车系统”
近日,湖南长沙一处隐蔽的自建房被曝为非法代孕窝点,其中不乏聋哑人等弱势群体,部分人获酬高达28万元,引发了社会对监管和伦理问题的广泛讨论。 这并非孤例。 回望医学发展史,每一次技术飞跃,都伴随着深刻的人文拷问: 我国出台《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工作规则》,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 上海姑娘沙白远赴瑞士寻求安乐死,引发了社会对生死自主权的讨论。 如今AI诊断的“幻觉率”问题,更让大众忧心忡忡——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AI查重率为62.88%,当经典文学作品被AI判定为“疑似生成”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技术狂奔时,谁来守住真实的边界?
这也揭示了医疗发展的规律:技术每突破一个维度,人文就必须跟进一个刻度。就像开车,油门踩得越猛,越需要灵敏的刹车系统。
在这个技术狂奔的年代,医学人文正是这套“刹车系统”。一名好的医生,一定是技术能力与人文深度的乘积。 我们的产科,这些年也在实践着这个命题,用全周期的温情服务重新定义生育体验:
引入音乐疗法、手法按摩等非药物镇痛措施,让女性生育更有尊严;
建立24小时响应的孕产妇微信群,服务超万名孕产妇;
产后开展社区联动随访,减少产后抑郁发生率......
这也是产科郭婕主任希望实现的愿景:将医疗始终建立在“技术够硬、服务够暖”的黄金平衡点上。 不可知否,在不久的将来,AI一定是医疗的“超级工具”,但人类医生最珍贵的价值,恰恰是那些无法被算法量化的部分——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走心的安慰,以及那份对生命至深的敬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