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眼里,医生是"婚恋市场的香饽饽":稳定的收入、体面的社会地位、自带"靠谱"标签。
婚恋调查里,医生常年稳居 "最理想结婚对象" 榜单前列,仿佛只要穿上白大褂,爱情就该顺理成章地降临,连丘比特的箭都该优先射向白大褂口袋。
图源:网络
可只有穿上白大褂的人才知道,这份光环是用无数个"缺席"堆起来的。错过孩子的家长会,打断父母的寿宴,连结婚纪念日都可能在急诊室度过。
那么,医生到底渴望什么样的伴侣?尤其是那些站在行业顶端的顶级医生,见过太多生死离别,历经无数高压考验,他们对伴侣又有怎样的要求?
有人说,医生最好的伴侣是老师,因为时间上完美互补;有人说,律师才是佳配,能在医疗纠纷中提供专业支持。还有人说,公务员、厨师、甚至自由职业者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当我们看到那么多调查、新闻,甚至身处其中的时候,才发现,医生对伴侣的要求非常少,尤其是越“顶级”的医生,要求可能越少。
少到只有一个,那就是——理解。
双医家庭:互相理解、互相知心
老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价值观越相似的人,越容易在鸡零狗碎的生活里,守住彼此。
所以,根据调查,近 40% 的医生会选择 “内部消化” 组建家庭。
2023年有一个媒体的采访中,年轻医生们直言:"读书时没时间社交,工作后圈子更窄,同行最懂彼此的忙与难"。
佛大学医学院曾对 2000-2015 年美国医生的婚姻做过分析:17.1%的男医生妻子是医生,而女医生选择同行伴侣的比例高达31.4%,近乎前者的两倍。
这份差异背后,是女医生对 “职业理解” 更迫切的渴望。
毕竟只有同行才懂,深夜里突然响起电话,我不会怪你不懂事,是知道有人在生死边缘等待;没有提前打招呼晚下班了几个小时,晚饭都吃不上热的,不是不守时,是接到了不能拒绝的急诊。
图源: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衡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精神科的彭医生与黄医生,就是这样的双医家庭。结婚20年,他们的手机永远24小时开机。
有一次,彭医生被艾滋病感染的患者抓伤手臂,下班回家时轻描淡写提了一句,黄医生的眼泪瞬间就掉了下来,拉着他的胳膊反复检查消毒痕迹,嘴里念叨的,却不是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而是 “下次一定要穿好防护衣”。
没有抱怨,只有同行才懂的、藏在担忧里的生死焦虑。
这种懂得,在顶级医者的婚姻里更为常见。
我国血液病学泰斗陈竺与陈赛娟院士的伉俪情深,早已成了医疗圈里的一段传奇。上世纪 80 年代在法国深造时,两人为了破解白血病课题,曾连续两年守着实验室的深夜灯光,连年夜饭都是在实验室里啃面包度过的。
有一次,导师突然要求陈赛娟移交手里的研究课题,夫妻俩不甘心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悄悄在实验室里开展 “地下工作”,常常一干就是通宵,最终发表了 6 篇突破性论文,惊艳了整个学界。后来陈竺因为实验污染陷入深深的自责,甚至想过辞职,是陈赛娟一句 “逃避才是对研究、对病人最大的错”,把他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
他们曾在家约法三章 “不谈科研”,可饭桌上聊着聊着,就会因为一个病例争论起来;散步时走着走着,就会聊起最新的研究进展。
这是双医家庭独有的默契,也是旁人很难“插足”的精神共鸣。
图源:人民文摘
"所谓完美的职业搭配,都不如一个能等我到下午1点的人。"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创伤骨科医生郑医生的话,绝对是发自肺腑。他与消化内科医生妻子杜医生的午饭,大部分时间都吃不上热乎的,微信对话框里经常出现"手术中",然后一长段时间的沉默,但没人会追问"你为什么不回消息"。
南京市第二医院的王医生与张医生夫妇则更为默契。他们两人同在一家医院却分属不同院区,忙起来一周都见不到面,难得聚餐时,餐厅竟成了"会诊室"。两人会为疑难病例争得面红耳赤,转头又为对方泡好解乏的热茶。
张医生说:“他喜欢吹萨克斯,每次他拿起乐器,我就知道他是他的解压方式,不会去打扰他。我值夜班回来,不管多晚,他也都会在客厅留一盏灯。我们不需要说太多话,就知道对方需要什么。”
Medscape2022年的调查报告,从侧面印证了双医家庭的好处:尽管53%的妇产科医生存在职业倦怠,且70%认为倦怠会影响关系,但84%的已婚同行仍评价婚姻"非常好"。
因为在双医家庭里,理解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是战友式的并肩作战。
非医伴侣:不懂你的工作,但懂你的心
当然,不是所有医生都会寻找同行做伴侣。数据显示,我国超六成医生的伴侣是非医务工作者,在妇产科这个最忙碌的科室里,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 61%。
但哪怕是异业组合,没有相同的职业背景,只要能够理解彼此,也同样能过得很幸福。
曾有一位女医生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择偶标准,没有长篇大论的要求,只有几句朴素的话:“我希望找到一个正常的男性,愿意跟我沟通,能理解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学历、收入真的没太多要求,因为我知道,人品和学历不成正比。”
这份朴素的期待,恰恰道出了医生对爱情的本质需求,比起物质匹配,互相理解更为重要。图源:网络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的心血管外科医生孙医生,有个 "怪习惯":为了减少手术中如厕,早上从不喝水。他的妻子原本最厌恶鱼腥的味道,可自从知道吃鱼对丈夫的身体好,就对着 “下厨房” APP 反复练习,一遍又一遍地处理鱼、调试调料,把红烧鱼、清蒸鱼做得炉火纯青。
孙医生的妻子说:“他上手术台就是十几个小时,一站就是一整天,回来的时候累得连话都不想说。我能做的不多,就是让他回家能吃口热乎的,补充点营养。” 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藏在饭菜里的心疼。
消化内科医生刘医生的手机里,则藏着大量“私密消息”。10 多年来,她存着丈夫高医生一万多条手术汇报信息,换了五部手机都舍不得删。
她说:"每条 ' 手术成功 ' 背后都是他的全力以赴,每条 ' 收台晚归 ' 里都是他的疲惫,我存着这些,就像陪着他走过每一台手术"。
真正的理解,是哪怕我不完全懂你的工作,但我懂你这个人。是当你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时,我不需要问今天发生了什么,只需要给你一个安静的拥抱。
也许有人问,真正的顶级医生,见过那么多大风大浪,对伴侣的要求难道不高吗?
高,当然高,光是“理解”两个字,就已经是对伴侣最高的要求。
但同时,医生的要求也很低,低到一份热饭、一盏灯、一句 “我懂你” 就足够。
作为医生,不管是做到什么职位,不管是否顶级,其实最需要的就是这些。选择伴侣,不是看对方的职业有多光鲜,收入有多高,外貌有多出众,而是看对方能不能懂:如果我们无法按时下班,不是不守时,是病人的病情不能等;我们随时可能被急诊叫走,不是不重视家庭,是生命的重量不能放;我们有时候会沉默寡言,不是冷漠,是心里装着太多病人的安危。
这份理解,是医生在救死扶伤道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有了这份理解,我们才能在手术台上心无旁骛,才能在面对医疗纠纷时无所畏惧,才能在承受职业倦怠时重新找回力量。
|